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大明公务员> 第二十九章 炼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章 炼焦(1 / 5)

第二十九章炼焦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明代的苏钢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还在生产。甚至很多打击小鬼子的武器,都是由苏钢打造的。就钢铁生产量上,有明一朝,决计不弱于西夷。

而且何夕是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个时代。须知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钢铁产量,也不过十几万吨,而今大明存货就有一万五千吨。而且大明一朝,洪武年间仅仅是官方钢铁产量比较多。而明中后期,官方钢铁产量变少,但是民间产量却成为主力,当时要比现在要多出好几倍。只是明代统计数字一塌糊涂。

所以中后期根本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只有一些零星的记录,比如一炉可日产六千斤铁。

估计明代中后期钢铁产量,在数量上不小于日本甲午战争时期,但是质量上估计要差很多。

而苏钢的生产方式,在西方开启近代钢铁产业之前。都不能算是落后。否则也不会顽强挣扎到了抗日时期,还没有终结。在新中国开启引进苏联重工会之后,才成为历史。.??m

甚至在大炼钢铁的时候,还有一次回光返照,所谓土法炼钢,就是这些工艺。

虽然而今大明钢铁还没有将最高科技,苏钢这个技能点亮,但是本身的技术积累却是非常厚实的。

很多问题,都是被人解决,甚至是重复解决了。

古代之所以没有一次将钢铁炼出来。很可能是理念上的不同,比如对于钢,现代人理解与古代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就是指碳含量在一定范围之内的铁炭合金。但是在古代人怎么想?

是铁中精华。既然如此,不经锤炼,如何能得到?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古代最开始炼钢,就是百炼钢,之后很多思路都是从百炼钢之中延伸出来的。这就形成了路径依赖。甚至这种路径定义了钢与铁。

何夕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