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 984【工部还有配套发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984【工部还有配套发明】(1 / 5)

谢富的铸字法,并不高深玄妙。

突破性在于使用蒸汽机和钢模,可以大批量、低成本冲压出铜模。

听说一个佛山铁匠,居然被任命为工部铸字厂的副监。官方铸字工匠们坐不住了,工部郎中张舜民心急火燎请求面圣。

“怎么,你们也发明了新式铸字法?”赵瀚笑问。

张舜民回答道:“回禀陛下,工部官匠,确实发明了新式铸字法。”

赵瀚颇为惊喜,问道:“什么方法?”

张舜民回答:“大明原有的铅活字、铜活字、铜铅锡合金活字,都不如欧洲的铅合金活字配方好。全面改用欧洲铅活字之后,根据这种合金的特质,工部一直在改进浇铸之法。如今已有成果,名唤‘铸字炉’,每小时能铸造五六十枚活字。”

“好!”

赵瀚勐拍大腿赞许。

谢富改进的是制模技术,而工部改进的是铸字技术,两种技术是可以完美配套的。

张舜民继续说:“陛下,铸字炉的发明,之所以没有上报,是因为还可以继续改进。目前发明出的是手拍炉,工部正在改进为脚踩或手摇炉。一旦改进成功,活字浇铸效率至少能提升数倍,甚至是提升十数倍!”

“改进工作复杂吗?”赵瀚问道。

张舜民整理措辞道:“不复杂,但也不简单,偶尔还要请教钦天院物理馆的学士。目前已经有了眉目,大致构造已经设计出来。”

这种活字浇铸技术,如果彻底改进完善,每小时可以铸字七八百枚,清朝末年就是使用的这个玩意儿。它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前提是要有精细字模和铅合金活字配方。

这套技术还有更复杂的升级版,即“汤姆森自动铸字炉”,从民国初年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每天可以铸造中文活字15000枚!也就是每小时600多枚,看似效率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