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梦回大明春> 219【录取考生全凭喜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19【录取考生全凭喜好】(1 / 4)

日落西山,发烛两支,蜡烛烧尽就轰人离场。

大概有数百个顺天府考生,是被军士给叉出去的,贡院内外一时间哭天抢地,仿佛无数人集体死了爹妈。

“克弘兄,你一向才学渊博,可知那道枯窘题的来历?”一个考生问道。

涿州考生史道笑言:“出自《孟子》。”

此言一出,周遭考生纷纷围过来,对着史道拱手求教。

史道解释说:“这‘螬’字本就生僻,只要熟读《孟子》,又怎么可能忘掉?原文为《孟子·滕文公》:螬食实者过半矣!”

诸生恍然大悟,纷纷回忆起来,随即捶手顿足,只恨自己怎么会忘了。

原文是孟子和匡章的一段对话,说陈仲子是廉洁之士。其出身于齐国世家,兄长的俸禄足有万钟。他却认为兄长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自己搬到外地去居住。曾经三天不吃不喝,看到被金龟子幼虫吃了一半的李子,便爬过去将李子吞掉。

这涉及到战国历史,齐国到处欺负弱小诸侯,因此陈仲子才认为兄长的俸禄为不义之财。

整段话有两层意思:一为讨论廉洁,二为讨论人伦。

朱熹的批注由人伦着手,认为陈仲子无君无父。孟子也有这层意思,核心是为了攻击墨家。考生只要用人伦来开题,就可算标准答案,得分多少全看自己发挥如何。

而王渊作为主考官,则希望考生讨论廉洁。

已经有考生在破口大骂了,因为不管是截搭题,还是所谓枯窘题,全都属于“小题”范畴。这是不正规的题目,一般只在道试、岁试出现,乡试和会试根本不可能使用。

但骂又有什么用?

朝廷也没有严格规定啊!

而且拖到交卷的时候,也有七成考生答出来了,剩下三成考生纯属读书不精。

就像史道说的那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