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明末皇太子> 第四十八章军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八章军功(1 / 5)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这是位于长江北岸十里处的南京启蒙小学内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小学占地百亩,内中教舍三十余间,每间可容纳学员八十余人,另有教员宿舍以及学生宿舍百余间。

小学采取全免封闭式教学,每月月末放假两天,主要教授国学与算学,如今整座小学已收纳学生一千八百余人,全都来自于南下流民中的适龄孩童,而师资则大多是南京城周边的落魄秀才和原熊仓产业内的各大掌柜组成。

作为一名生活在现代多年的人,教育拥有何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朱慈炯来说,教育的推广程度与军工发展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因为军工将是他收复河山重振大明的利器,而教育将是他彻底撬动儒家一家独大这颗毒瘤的最大底气。

所以当江心洲的建设狂潮接近尾声时,朱慈炯毫不犹豫的抽调两万余人用了大半个月时间,建设起这座具有现代里程碑式意义的新型学堂。

小学教材也是朱慈炯亲自选定,算学除了教授九章算术以外就是朱慈炯亲自编订的低级算术课本,当然高级的朱慈炯也编不了。

至于国学,现在还没有这种概念,但朱慈炯毫不客气的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定性为启蒙国学,目的只是让学童认字,至于四书五经小学根本不会去教授,就算在朱慈炯未来教育计划当中,四书五经也只是选修科目,永远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让儒学渐渐淡出主流地位是朱慈炯现在努力的主要方向,当然改革科举制度对于眼下这十来年不太现实,但逐步将科举科考项目朝新学上转变是朱慈炯这一世必须完成的目标之一。

如今全校共有算学教授十七位,国学教授十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位国学教授当中有两位来自南京城内的举子,一位叫陈则一位叫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