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民国之文豪崛起> 683【刺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683【刺杀】(1 / 5)

我们前面说过,和平主义在30年代的英国属于政治正确,不容任何人站出来反对。

因此,包括铁血主战的丘吉尔在内,也必须是“和平主义者”,至少要标榜自己是“和平主义者”。

如果达成世界和平?

英国人分成两派。

一派叫做“可战派”。以丘吉尔和艾德礼{工党领袖}为代表,他们认为反对战争必须使用物质力量,包括最后使用军事力量,相关团体为“国联协会”{lnu}。

一派叫做“弃战派”。以兰斯伯里和道森{《泰晤士报》主编}为代表,他们谴责和反对一切战争,面对危机冲突,主张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相关团体为“和平誓约联盟”{ppu}。

到了30年代中期,这两派的分歧越来越剧烈,彼此之间不断争夺会员、资金和支持者。

搞笑的是,他们使用的手段大同小异,即通过媒体用战争来恐吓民众,导致英国老百姓越来越惧怕战争。后来张伯伦竞选首相时提出的口号,干脆就叫“投张伯伦一票,就多了一份和平”。

周赫煊在伦敦大学的讲座内容,就好像是给英国的“和平主义者”们提供了弹药,他们又有了战争恐吓的新鲜材料。

其中以《泰晤士报》和《观察家报》最为积极,这两份报纸挑选最惨烈的几张屠杀照片,用了三分之一的版面来刊登图片。他们不断的强调战争只能带来死亡,谴责日本停止对华侵略,同时又号召英国人民支持“和平运动”。

于此同时,在地方选举当中挫败的保守党,也拿日本侵华屠杀来攻击工党,指责日本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是源自于工党执政期间的纵容。工党同样拿此事来反击,说保守党的妥协外交政策,才是酿成日本武力扩张的罪魁祸首。

周赫煊的这趟伦敦之行,显然同时卷入了英国“可战派”和“弃战派”,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