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明末风暴> 六六三、未着锦衣亦还乡(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六六三、未着锦衣亦还乡(三)(1 / 5)

当他从光亮的外头进到有些阴暗的里面,适应了里面的环境,便看到俞国振笑着站在他的面前。

“统……统帅?”无论如何,这位退伍的华夏军老兵也没有想到,自己看到的,竟然会是他们的统帅。

“你是哪一年退伍的?哪一年来的耿楼村?”俞国振做了一个示意他不要声张的手势,然后缓声问道。

“崇祯十九年十月退伍的,然后便来了耿楼村。”

“那倒是巧了,岂不是没有赶到中原之战?”俞国振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不过无妨,在地方上好生做也是一样能立功受勋,我听李老叔说了,你这五年来做得很不错,五年……还有一年,你的两任期满,便可以调动了吧?”

“是!”那老兵精神一振:“不过我不想调动,到时可能会打申请留任。”

“没准要升职呢,那你就留任不成了,不过这要看你们这的考评了。”俞国振笑道。

这些年来,华夏军略委员会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基层人员升迁制度。升迁得比较快的,自然是在军队中参与作战,但是退了伍的人员也有自己的晋升程序。象司缉这种主管一村治安、民兵的工作员,一任为三年,一般可以任两任,两任考评若都是优,便可以考核升迁。若是不能升迁,亦需平调,一般是在同县平调,但若是在偏远地区愿意留任的,便可以再做一任。这么算下来,一个人在同一岗位上最多能做九年,九年之后便需要调整。

这种方法用在县一级的主官上并不稀奇,但用在乡村一级,则是华夏军略委员会的创举,唯有如此,才能改变过往皇权不下乡的局面,撬动乡村之中盘根错节的各种关系。

当然,俞国振也明白,华夏人太过聪明,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之上,几乎没有什么制度他们找不到漏洞的。要想长久,只有不停地变革方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