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顶点小说>历史军事>伐清> 第三十三节 通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三节 通牒(1 / 8)

蒋国柱那个让地方官自己想办法确保城池的命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接到这个命令后,各府县就知道江宁已经无力支援他们。上次郑成功攻入长江的时候,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时郎廷佐不但无法支援周围的府县,反倒把他们所有的兵力都抽调去江宁,结果就是四府、十数个州县向张煌言投降,根本没有进行丝毫的抵抗。

这次蒋国柱不希望重演大半年前的那一幕,所以尝试分散兵力驻守各个府城,赌邓名不愿意分散兵力。可惜朱国治的自行其事导致江南绿营的机动兵力损失大半,形势和郑成功、张煌言那次并无大的不同。

只是上次的府县虽然在郑成功退兵后又集体反正回清廷一边,地方上的一把手还是尽数遭到了革职,现在清廷对这种墙头草也不放心。现在邓名遇到的都是才刚刚上任知府、知县,他们知道如果旗帜鲜明的投降,那就像在明军走后也会惨遭罢官——不少知县寒窗十年,好不容易才考上进士、同进士,在故乡父老的羡慕目光中才走马上任不到一年,怎么肯甘心就此被革职还乡呢?

当然,若是邓名一定要逼他们投降,有一些知县可能还是会和前任一样反正,毕竟革职总比掉脑袋强。不过幸好邓名并无这种打算,他同样不想重蹈张煌言的覆辙。

“清廷的政策其实颇有荒谬之处,他们为了堵住官员临阵脱逃这条路,规定丢城就是死罪,但是投降再反正回去却只是革职,因为他们不愿意那些投降我们的官员横下一条心顽抗到底。也就是说,清廷的思路就是尽最大努力保住土地,并赦免那些不抵抗清廷进攻的地方官。”邓名对手下谈起燕京的实用主义政策时,也是感慨良多:“当面对无法抵抗的强大敌人时,清廷的地方官一般只有两条路,拼命抵抗、最后自杀为子孙谋个萌官;或是干脆投降,然后见风使舵保住一条命。针对清廷这种僵硬的政策,我觉得我军目前的政策是最有效的,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